大健康与特药险 —— 保险助力特药惠及大众
央视播出的一部叫做《手术两百年》的纪录片,展现了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历史,特别是人类与癌症之间漫长的战役,跨越了历史长河,时至今日仍在持续。记录片讲述的一个美国小女孩Emily的抗癌经历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Emily在5岁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,传统的化疗对病情不起作用,后来医生采用一种新的CAR-T细胞免疫疗法,重建了小女孩的免疫系统,识别杀死了体内的癌细胞,把她从病魔手中拯救出来,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。近年来,在癌症等重疾的治疗中,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手段和创新“特药”,与常规疗法相比,效果往往更为显著,但定价非常昂贵,是一般抗癌治疗费用的几十倍到上百倍,普通百姓很难负担得起。
为降低癌症病人的医疗费用,我国医保系统一直在持续努力,目前已经有超过50种抗癌药被纳入医保,部分药品通过医保谈判价格降幅超过50%,抗癌特效药的可及性有所提高。不过,我国医保体系更多的是“保基本”,发挥医疗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,难以覆盖高价格、多种类的抗癌特效药。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用得上、用得起特效药,为人民群众的大健康提供多层次保障服务?作为与老百姓生命健康休戚相关的保险业,在这方面有很大潜力与空间。
从国际经验看,特效药贵在全球是一个普遍问题,美国等国家选择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特药的支出费用。根据著名医药数据调研公司IQVIA预测,到2023年,特药费用将占到美国药品支出一半以上。这么庞大的特药费用支出,医保体系难以支撑,需要依靠商业保险公司等市场化力量进行分担。目前,美国的医疗健康总支出中,商业健康险的支付比例达到39%,美国健康险已覆盖86%的药物零售市场,特药理赔占了商业健康险药品支出的40%以上。相比而言,我国商业保险支付只占医疗支出的很小部分,在特药费用支付方面更是微乎其微。
针对我国特药费用问题,近年来保险业开展了积极探索。去年,中国人保联合同业共同承保了“海南自贸港博鳌乐城全球特药险”,这是我国第一款省级定制的惠民型全球特药险产品,涵盖医保目录外的抗癌特药,包括国内已上市的21种特药,以及49种未在中国上市的海外特药。最近,国内大热的“惠民保”类保险产品,比如北京的“普惠保”、上海的“沪惠保”等,也都包含特药费用支出的保障,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,推动全球创新药更广泛地惠及普通百姓。
从医保体系建设的大格局来看,特药险对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系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,在丰富商业健康险产品体系的同时,能够更加全面地助力“病有所医”,提升医保体系的公平性与普惠性。这项业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,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,未来发展空间很大。一方面,应当在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上下功夫,扩大特药的品类、保障范围,持续优化用药指导、用药跟踪以及药品配送等附加服务,同时在安全评估、保险理赔、商保直付等方面优化流程,为患者用药提供便利。另一方面,加强特药产品的费用管控,借鉴美国药物福利管理(PBM)模式,引入专业化医药费用管理机构,加强与医院和特药平台等的合作,提升与创新特效药企业的谈判沟通能力,降低进入特药险保障范围内的药品价格,提升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。